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规划
根据《重庆三峡学院关于印发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的通知》(三峡学院科〔
2012
〕
3
号)文件,以及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精神,为促进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中心现状
1
、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本中心是集教学科研为一体,主要从事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研究的科研平台。目前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学术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本中心现有研究人员
17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10
人,助教
1
人;另有校外兼职教授
2
人。研究人员中博士
6
人,硕士
11
人。其中
40
-
49
岁教授
2
人,
30
-
39
岁副教授
4
人、讲师
10
人,
30
岁以下助教
1
人。
2
、中心各研究单元构成
中心分为三个研究单元,分别是: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西南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研究所;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研究所。
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由滕新才教授负责,研究成员包括赵翔宇、陈兴贵、王蓉、王友富、董素云、陈永碧等。办公地址设在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研究所负责人是李霞博士,研究人员包括:袁瑛、谭晓静、李虎、赵滟等。办公地址设在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是曾娅琴博士,研究人员包括:谭伟、杜毅、田晓波、孙晓锦等。
3
、
实验室建设状况
中心现有办公室
1
间,
15
平方米。研究人员用房
3
间,共计
60
余平方米。资料室
1
间,
30
平方米。会议室
1
间,
50
平方米。中心有专职管理人员
1
名。
中心现有各种仪器设备价值
20
万元。资料室有中文图书
10000
余册,包括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历史
30
年编辑的稀世典籍《西南少数民族文献集成》;外文图书
1000
余册。本中心历年订购中文报刊
22
种,民族学界卓有影响的《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民族教育》、《贵族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应有尽有。订购外文报刊
5
种,分别是:《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
Historical research
》、《
Current anthropology
》、《
Social Development
》、《
Social Studies
》等
。
4
、
中心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自成立以来,中心科学研究突出,出版《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
14
卷,撰写学术专著
1
部、编著
2
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一项,获批
1
项,申报重庆市级项目
2
项,获批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学术交流频繁,学术氛围浓厚。
2012
年
12
月
14
-
16
日中心
4
名研究人员应邀参加在湖北宜昌召开
的《土家族确认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
,并做大会主题发言;在校共举办学术讲座
8
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再创佳绩。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申报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成绩突出,其中
2
项挑战杯项目获重庆市二等奖、
5
项项目获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
7
项
2013
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
2
项
市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
二、建设目标
严格贯彻科研处关于科研管理平台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重点完成中心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学生的产学结合水平。通过三年建设,打造一支目标一致、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功底扎实的科研队伍。同时以各级课题为依托,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之上,以西南民族地区、三峡历史文化为研究场域,所有研究成果紧紧围绕西南民族社会发展而展开,积聚人才,凝练特色。坚持“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的原则,所有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成长,引导师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田野劳动,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建设基本思路
1
、
以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民族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三个专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本课合格人才。
2
、
围绕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以已申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重庆市项目为基础,不断吸收社会人士申报开放基金,拓宽中心研究内容和渠道,形成中心研究特色。
3
、
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将科研人才引进来和送出去,通过开展与中心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术沙龙、学术讲座,不断提升中心的影响力。
四、建设内容与计划
1
、
研究计划
2013
-
2014
年:
(
1
)
继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
4
和省部级课题
5
-
6
项,力争获批
2
-
3
项。利用现有资源争取横向项目至少
1
项,到账经费
10
-
20
万元;
(
2
)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
30
篇。
(
3
)出版学术著作
1
-
2
部。
(
4
)承办一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初拟主题为《重庆民族乡发展研究战略研讨会》。
2014
-
2015
年:
(
1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
-
4
和省部级课题
5
-
6
项,力争获批
2
-
3
项。
(
2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研究》阶段性成果陆续问世,力争一次性验收合格;
(
3
)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
30
篇;
(
4
)出版学术著作
1
-
2
部。
2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
在中心建设期内,本中心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成员晋升教授
2
人,晋升副教授
5
人,鼓励
4
-
6
名有为青年报考博士研究生,提升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
1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及职业道德教育,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增强人才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
2
)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研究人员,构建完善的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人才培养体系。
(
3
)优化人才队伍,以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学历层次为中心,更新并拓宽知识结构,基本保证每年选送
1
-
2
名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4
)继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每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
8%
左右,每年指导学生发表论文
6
篇左右。
(
5
)
发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申研支撑学科的引领作用,拉动学科建设,在学校
2014
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后上升为授权学科,最快周期内招收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
、
中心规模发展计划
本中心计划
2015
年
底建成,建设规模计划如下:
(
1
)大力引进高级专门人才,组建一支囊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职称结构学历合理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预计达到
25
人
左右。
(
2
)建立中心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发实验室,为每
1
名正高级职称研究人员配备
1
间工作室,每
2
位博士研究人员配备
1
间工作室,每
3
名副高级职称研究人员配备
1
间办公室;若条件许可,为每位研究人员配备
1
台
电脑。
(
3
)建立各方向田野调查实践基地,鼓励师生开展实地调研。
(
4
)
申办《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丛刊》(内刊),或以书代刊出版研究论著,扩大本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
5
)设立中心专项研究基金。每年立项
4
-5个课题,每个课题资助
3000
-
6000
元,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完
成
1
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发表
2
篇以上中文核心期刊或
1
篇以上
CSSCI
源刊论
文。各项目组必须组织实施田野实践,调研报告收入内刊或辑刊。
(
6
)
中心学术委员会全面负责制定建设规划、项目遴选、督察考核和结题验收。
(
7
)
聘请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和年青学者担任兼职研究人员。
4
、
中心资料购买计划
中心建设期内拟投入
2
—
3
万元购买图书资料,确保每年订购
15
种民族学、社会保障及相关学科学术期刊。采购原则是:
(
1
)
优先购置反映本学科前沿、学术水平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图书资料;
(
2
)
优先购置国内同类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系列研究成果;
(
3
)
增订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杂志;
(
4
)
学校图书馆已购置(包括电子资源)图书,本中心不重复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五、保障措施
1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自
2002
年建设至今,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自建立以来,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消极课题
6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4
项,共发表学术论文近
400
篇,其中半数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出版专著、编著
30
余
部,多项成果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庆三峡学院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民族经济学》为重庆市精品课程,《西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西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团队为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这些均为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科研保障。
2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资料室已经初具规模,藏书
10000
余册。其中收藏有国家民委历时
40
年主持编辑出版的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书》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等。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资料室已经成为在重庆市的范围内资料最丰富的民族研究专业性资料中心。同时,学院每年为中心添购资料
1000
余
册,均为专业核心期刊。这为中心科研调查提供了物质保障。
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3
年
3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