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教师风采 | 招生就业 | 教学工作 | 学生活动 |  MPA教育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详细信息
民族学专业师生扎根“田野”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纪实
2021-07-09  

民族学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是最具专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旨在通过实际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性质、特点、研究视角、情感与伦理等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文献收集、谱系调查、问卷调查、口述史、影像技术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农村、亲近群众,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技能、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开放活泼的社交能力、宽让包容的人文情怀、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训练学生撰写民族志报告、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具备在本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基本科研素质和能力。自2008年以来,民族学专业创建“教研学用”一体化田野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以三峡库区各区县的特色镇乡、民族乡、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为田野调查点,涉及三峡库区万州、云阳、武隆、忠州、石柱、奉节、巫山等区县的30余个镇乡,200多个自然村落,取得了500余万字的著作和论文成果,收集各种地方文献、文物资料十万余项,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峡历史文化资源库,有效落实了学校“立足三峡,服务三峡,研究三峡”的办学定位,为学校“三峡”品牌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学术成果,为重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2021年6月21日至7月5日,2018级和2019级民族学专业64名本科生在6位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金花村和万胜坝村、万州区柱山乡戈厂村和三木村开展为期14天的乡村社会文化调研。此次调研涉及三个乡村的历史沿革、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婚丧嫁娶、社会治理、社会问题、集体经济等主题。

金花村调查团队由陈兴贵和罗宗志老师带队,成员包括2018级民族学专业24名学生。在为期14天的调查中,团队成员白天开展访谈,晚上召开总结会。团队成员每天徒步跋山涉水,穿梭于山间丛林,行走于田间地里,寻找访谈报告人。14天时间里,团队成员走遍该村5个村民小组,每天行程近10公里,总行程近100公里。

调查团队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拓片制作、摄影摄像、录音笔记、绘图测量等方法,在该村中发现了20余座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墓,抄录了碑文、墓志、对联、图案等内容,为研究乡村历史、丧葬习俗、家族起源、宗族关系等提供了丰富资料。

2020年,金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调查团队在前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发现并记录了40余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建造历史、地理位置、建造原料、形制特点、结构特征、建造过程、功能划分、建房礼仪、保护状况等内容,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深度访谈是民族学人类学者开展田野调查的主要手段。金花村调查团队在当地村民人数极少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寻找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退休公职人员、小学教师、风水先生、木匠、篾匠、石匠以及当地50余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村民作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记录了当地的婚姻家庭生活、丧葬仪式、锣鼓、唢呐、木雕、石雕、木工等民间技艺,展示了金花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农业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主导产业。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金花村各族人民基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在此次调查中,调查团队着力收集整理了金花村存留于民间的的各种传统农业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具、木匠常用工具、黄连生产工具等100余件,详细记录了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的历史起源、性质特点、功能作用、使用方法、制作原理、制作材料等,深入考察了黄连、莼菜、蜂蜜、金花田园、万科茶园、森林王国、土家民俗文化陈列馆、黄连文化展览馆、土家民俗文化广场、月亮湖等特色经济产业、文化传承项目和乡村旅游景观,为探索地方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戈厂村调查团队由陈永碧老师带队,成员由2019级民族学专业10名学生组成。戈厂村是重庆市传统村落和重庆市文化振兴示范村,相关调查紧紧围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展开。在14天的调查中,戈厂村调查团队走遍了6个村民小组,每天行程近15公里左右。调查期间,团队成员主要运用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拓片制作、影视记录、绘图与测量等调查方法。戈厂村调查团队主要取得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果:一是挖掘历史文化古迹。调查团队在2019年调查的基础上,新发现了数座生基墓、七孔子墓葬以及乾隆、道光、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墓,还发现了一块立于民国四年的“卢氏祖茔章程”碑,调查小组抄录了碑文、墓志、对联等内容,部分碑文制作了拓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此外还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拓展了相关信息,比如男女洞子(崖居),通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文氏和钟氏家族所开凿,其开凿的时间要更为久远,可能与七孔子洞等时间相当。二是传统宗祠建筑和民居建筑调查整理。调查团队考察了戈厂村王氏宗祠和十四座民居院落的地理位置、形制特点、结构特征、建造过程、功能划分、建房礼仪、保护状况、相关家族历史等内容,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王氏宗祠,在多番走访调查后,最终找寻到了建造的主要发起人及其历史。三是非遗及相关风俗,重点调查了该村吹打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四是考察该村李子、黄桃、兔子、猪、牛等种养殖产业的情况,并就产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展开深入调查,探究乡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五是调查了该村的一些社会问题,重点调查了精神病人的数量、病因、精神疾病类型、监护与治疗等情况,还通过访谈了解了当地本土文化对精神疾病的解读和诠释。六是调查了该村的人力资源情况,通过该村户籍信息及大量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了该村人口的性别比、年龄结构、学历及相关职业培训等情况,为该村经济和产业选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做田野调查的同时,调查小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走访了很多老党员,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义务打扫文氏宗祠;陈永碧老师参加了戈厂村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师生一起参加了戈厂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演出,并集体合唱了《映山红》《我和我的祖国》;邀请了柱山乡电影放映员在住宿地和当地村民一起观看了电影《建党大业》。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万胜坝村调研团队由李虎、李霞老师带队,成员包括2019级民族学专业19名同学、1名老师和2名研究生,共计24人。调研为期14天,团队成员逐一走访了该村的天蒜、万胜坝、田湾、莫家坳、小山沟、代二沟、七里沟等七个小组,每天行程安排紧凑,围绕万胜坝村的村落情况,采用民族学专业的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方法,配合问卷调查、集体座谈、拓片制作、摄影摄像、录音笔记、绘图测量等方法,详细地调研了当地的婚姻家庭、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生计方式、社会治理、科教卫生、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文化艺术等。团队成员走家串户,细致询问和请教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当地居民劳动生产,翻黄连、摘莼菜、做板凳、扬沙土、砍竹子、生炉火等一一体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负责的敬业精神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

团队成员访谈了当地70余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村民,了解其生活经历、生计方式和家庭关系、人生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安排、生计方式转型等;详细调查了当地以马家院子、王家院子为代表的40余栋始建于清代的传统民居,记录其位置、建筑年代、用材、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深感当地传统村落民居特色鲜明、居住集中,与当地人居环境高度融合,内涵丰富,急需保护;收集了马氏族谱,探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抄录了文物古迹资料,为呈现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打下了基础;深入考察了黄连种植、莼菜种植、中蜂养殖,记录其从引入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收集其用具、技术、病虫害防治的地方性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参访了土家民俗文化陈列馆、黄连文化展览馆、黄连博物馆、土家民俗文化广场、巴盐古道、重庆潘婆婆莼科技有限公司、小山沟莼菜企业、黄连市场、太阳湖景区、大风堡等当地有代表性的特色经济产业企业、文化传承项目和乡村旅游景观,撰写了题为《万胜坝小山沟组申报市级传统村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报告,为当地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民族学专业教学团队借助多年持续的田野调查实践,不仅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借助田野调查不仅为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收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和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灵感;田野中获取的生动案例、趣闻轶事、特色文化,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田野调查挖掘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可以为地方政府发展文化旅游提供素材,可以为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二段780号 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电话:023-58102515